“啊??”
听到朱成的话,李东升非但没有明白前者的意思,反而在心中将朱成和某位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比较。
——晋惠帝。
何不食肉糜?
何不运粮进辽东?
一个意思嘛。
如今大雪封天,所有交通要道都被40多厘米的大雪所覆盖,别说是运粮的马车。
就算是人,都难以通行。
这个康王。
对辽东的情况怕是根本不懂哦,传闻中都说康王殿下有神奇之才。
如今一见。
怕是大大的蠢材,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咳咳——”
李东升清了清嗓子,在心中遣词造句,既然朱成看起来这么不靠谱。
他这名封疆大吏自然就不能任由朱成胡作非为。
不过碍于朝廷。
李东升还得斟酌许多,既不让朱成捣乱,又不过度拂朝廷的面子。
“康王殿下……”
就在李东升即将开口之际,一名将官从外面跑进来,来到朱成耳边窃窃私语几句。
引得朱成频频点头。
“嗯,嗯。”
“效率不错。”
朱成赞许道。
“谢殿下夸奖!”
将官在得到朱成的夸奖之后,立刻面色红润的将腰杆挺得笔直。
似乎是得到某种莫大的荣耀。
“……”
李东升将这一幕看在眼中,心中闪过一丝微妙的情绪。
——看起来。
这位康王殿下,在手下面前的分量还是很重啊,单单是夸赞就能让属下如此兴奋。
治人之术,并不算弱。
不过……
现在的当务之急,和朱成的治人之术没有关系,这15万人,还是哪来的回哪去吧。
“李总兵,粮食运来之后,暂时放在哪里?”
可还不等李东升开口,朱成便是率先问道。
“啊?”
朱成如此一问,让李东升大感意外。
粮食放在哪?
不就只有半周的粮食吗?
随军放着啊。
实在不行,把口粮按照人头发下去,不过是三天多的粮食,随身都能携带。
还问粮食放在哪?
“额,不知道康王殿下是什么意思?”
李东升踟蹰的反问。
这一反问。
听的朱成直皱眉。
“你们辽东,难道没有粮仓吗,还是说粮仓都堆满了?运来粮食存放在哪,难道还需要本殿安排吗?”
朱成的话语如同连珠炮一般喷出。
对于这名封疆大吏,朱成的心中多多少少有些不满,怎么感觉非常木讷呢?
“……”
朱元璋三人在一旁见得朱成和李东升的对话,心中快要笑翻过去。
从旁观者视角。
三人能看出,朱成和李东升,自始至终就不在同一个频道。
‘你说前门楼子,我说胯骨轴子’。
“李大人,我想康王殿下口中的粮食,应该并不是少数,而是为救急,从汉中府乃至附近紧急调运过来,何不打开粮仓,将这批粮食收纳起来?”
朱元璋好心的解释道。
——如果他不开口,这两个不在同一频道上的人,不知道过多久才能对上相互的想法。
“什,什么!?”
李东升听到朱元璋所言,顿时惊呼出声。
从汉中府附近调运的粮食??
出发地点倒是不奇怪,汉中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大地,粮食有多余的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问题在于。
现在的辽东,粮食根本就运不过来啊,不是还有封天的大雪吗??
在李东升的眼中。
15万人强行军过来,就已经是奇迹了,从其只携带半周口粮就能看出。
强行军的过程非常凄惨。
可是……
15万大军到来后,立刻有一批粮食运送过来,实在是令李东升不解。
到底是怎么回事!?
“康王殿下,不知道有多少粮食?”
李东升迟疑地问道。
“不多。”
朱成微微眯起眼睛,回忆起自己安排运送的物资量。
“稻米10万石,杂豆5万石,土豆、玉米、红薯加起来20万石,总共有35万石的粮食吧。”
这第一批从汉中运送来的物资,全部都是粮食,而且不光有稻米。
还有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朱成不太愿意用作军粮的粮食。
不过现阶段的问题。
乃是辽东可能无粮,倒是不用纠结质量,先把量弄上去,应急不至于让辽东出现粮食短缺就足够了。
“3……35万石!?”
听到朱成曝出的这个数字,李东升不由得大惊失色,从朱成来到他面前后,李东升第一次正色看待这名年轻的大明藩王。
甭管其他。
只要朱成能运送来35万石的粮食。
他就牛逼!!
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性,李东升倒是不会怀疑,堂堂的大明藩王、代表朝廷处理辽东事宜的皇子。
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开玩笑。
35万石的粮食……
最起码能让军队短时间内不缺口粮,度过冬天基本上没有问题。
军队能稳定。
瓦剌和鞑靼就不大可能将窥视付诸于行动,最大的危机也就迎刃而解。
至于百姓……
饿一点又能怎么样?
终究不能面面俱到啊。
能度过冬天,就算胜利。
然而朱成下一句话,却是让这位封疆大吏险些惊得原地摔倒。
“不久后,还有几批粮食运送到,大概有50万石左右,不过这些粮食可不是免费提供,按照市场价溢价3成卖给辽东,至于李大人你愿意发放给百姓,还是按照一定价格出售,就全看你自己了。”
朱成说道。
50万石的粮食,对于汉中府来说,也是一个不少的数字,不过有利润空间。
那就合适啊。
市场价3成的浮动,算上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的利润在里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