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
朱成微微一笑,拿起桌上的茶壶,给朱元璋倒上一杯茶,向着后者招了招手,示意其坐下来。
老朱坐下。
“市场啊,具有自主的调控性,咱们和鞑靼王庭的贸易已经进行足足有多半年,大明的东西,在鞑靼王庭百姓生活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柴米油盐酱醋茶,粮食、器皿,酒。”
“别的不说。”
“大明的酒和盐,质量又好,价格又低廉,已经完全占领草原市场,这就导致一个问题——鞑靼王庭的商人,放弃本国的酒和盐的市场。”
“对吧?”
说到这里,朱成顿了顿,他得确保朱元璋听得明白。
“嗯。”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
——这道理他当然懂。
大明优质的茶和盐进入鞑靼王庭之中,就会导致鞑靼王庭的百姓都购买大明的茶和盐。
鞑靼王庭原本的茶、盐商人,由于工艺限制,无法和大明拼杀,数月时间。
就都相继破产。
当然。
破产这个词比较现代,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关门大吉,鞑靼王庭内的所有茶、盐。
如今都大量依赖从大明进口。
“这时候……”
朱成说到这里,嘴角咧起一抹阴恻恻的笑容,后半句话不用说,老朱也知道他的想法!
“对啊。”
“这时候拉高关税,让大明的商人不去和草原做生意,草原里的市场就会瞬间混乱。”
老朱攥紧拳头。
朱成只是以茶和盐举例子,实际上大明许多东西,都在鞑靼王庭的市场中取的垄断地位。
一旦中断边贸。
对鞑靼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而且要知道一点。
——中断贸易所带来的影响,要远远恶劣于外来商品入侵。
外来商品入侵。
不过是打击本土的产业。
产业主倒霉。
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假使外来商品远远不断,那么对于本国而言,反而是商品的迭代。
——是一件好事。
但是……
一旦中断贸易,导致商品缺失,尤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最基础的生活物资短缺。
一定会造成百姓慌乱。
市场崩溃。
民不聊生。
“这时候,那些被大明挤压干净生存空间的产业,想要再翻身……”
朱成笑吟吟。
本土的产业遭到破坏之后,再想要重建,可是需要大量的功夫,各种生产资料重新经历一遍从无到有。
“嘶——”
朱元璋稍微设想一下鞑靼王庭可能面临的场景,就整个人不寒而栗。
天呐。
倘若大明遭此一遭,都会元气大伤,更别说国家承受限度更低的鞑靼王庭。
“最主要一点,鞑靼王庭没有经历过这些,在这种时候,如果没有朝廷去引导产业重建,那么就算有些许个人顺应时代需求,构建产业弥补国内空缺,也一定会囤货居奇的情况。”
朱成继续说道。
“是啊,越是慌乱,往往越会导致稀缺,有时候并不是真缺,而是觉得‘缺’。”
朱元璋深有此感。
在大荒之年,人们总会选择囤积粮食,这一选择无可厚非;可一旦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就算粮食产量恢复,还是会有大量的人继续屯购。
导致明明不缺,市面上却买不到。
——这也是未来鞑靼王庭可能面临的情况之一。
“……”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轻轻摇头,朱成这一手,玩得实在是聪明啊。
这就是贸易战?
原来。
朱成从一开始,引诱两名草原王,对大明签订各种条约,并不是其最终的目的。
这是一个引子。
引诱鞑靼王庭撕毁条约,这样大明从法理上就占据高点,可以对鞑靼王庭进行肆意的制裁。
当然,就算没有法理的高点,制裁也是可行的。
但大明还要脸面。
周围的国家。
岛国、百越、南洋等等,再往远说、罗刹国、法兰西、日不落帝国。
都看着呢。
国家和人一样,人无信不立,国家一旦失去信用,那么在整个世界上。
外交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政治的本质——就是将敌人搞得少少,朋友搞得多多。
把自己表现得像是个择人而噬的贪鬼。
并不是上上之策。
违背政治的初衷。
“这还不算完呢……”
朱成嘴角咧起一抹笑容,眼中浮现起一丝深意。
“嗯?”
朱元璋大感好奇。
难道还有后手!?
“康王殿下明说。”
老朱追问道。
“……”
朱成却是微微摇头,并未给朱元璋明确的回答,倒不是朱成刻意隐瞒。
而是他也不确定,魏骏杰将自己的计划执行的如何。
魏骏杰是朱成关键的一枚棋子。
在离开海州府,出任特使之前,朱成让魏骏杰学习过大量的金融知识。
不知道……
实操起来,能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用活。
“等咱们的特使回来,一切再说。”
朱成神秘一笑。
朱元璋自然也就不继续追问。
静静等待。
同时。
边疆税提高五成的消息,也是瞬间在海州府等地执行,几乎和朱成这边提出想法同步。
当然,这个大明的通讯远没有发达到这一地步。
朱成提前交代过。
一旦使臣离开草原,那么所有和草原交易的东西,都要额外交税。
——这一切,都在朱成的掌控之中。
……
同时间。
鞑靼王庭,大帐。
“……”
老可汗坐在上位,他紧急将大王子召集回王庭,对大王子进行一系列的审查。
同时调查大王子的部族。
几番确认之后才确定,大王子没有和汉人联系过,依旧忠心耿耿的扮演着自己草原王的身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