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等几人走后,钟会却还是先找到了常静。
“常公先前之言,颇有道理,不过长舆之言也需认真考虑!”
“我听闻常公是河内人,恰好河内也有一位正统王室在此!”
常静一听,立刻了然
“士季莫非说的是齐王芳?”
“不错,如今郭皇后年事已高,内朝又传出病闻...”
齐王芳便是曹芳,魏明帝曹叡亲自立的皇太子,八岁即位,二十三岁被废,被废后居住在河内郡!
可河内是司马氏的地盘,那钟会要怎么办呢?
...
正旦一过,刘谌和他的王府大臣聊起了最近几年的政治得失。
“臣以为,应该如诸葛思远这般,效诸葛武侯时政治,严《蜀科》,轻赦免!”
“仲武谬矣,如今怎能和武侯时相比,此一时彼一时也,我等应该灵活运用《蜀科》!”
杜烈和何攀各执一词,两人实际都是代表世家大族,可是杜烈竟然会支持法治为主,倒是令刘谌刮目相看!
要知道,诸葛亮、蒋琬严格执行《蜀科》也有抑制豪门大族的意思。
可费祎当政之后基本三年一次大赦,让之前的政策开始松动。
到陈祗之时五年大赦了四次,这样的法治之下,益州大族完全被放开了。
而诸葛瞻当政的几年,一次大赦都没有!
杜烈主张严《蜀科》、轻赦免,倒是想要用法治将各大豪族控制起来,这是把季汉的利益看的更重。
不过何攀说的话也有道理,现在季汉只是表面上的老板,各大豪族相当于是挂名的外包公司,基层的管理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要靠他们就不能太难为他们!
现在的外部情况这么恶劣,再严法治可能取不到诸葛亮时期的效果,搞不好还要四处叛乱!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刘谌再冥思苦想之际,远在沓中的姜维却收到一封来自魏国的密信!
“定儿,陛下要求的边境戒严,如今怎么样了!”
“父亲,果然如北地王所言,蜀中豪族果然多有通魏者!”
不仅刘禅给了姜维密信,刘谌也和姜维仔细聊了一下蜀中大族通魏的事情!
刘谌想的很清楚,既然姜维已经和刘禅有了隔阂,那不如自己也插一手!
姜维一听,怒拍桌子
“丞相待他们不薄,从来都是不偏不倚,蒋恭侯(蒋琬)更是严格遵照丞相制度,之前更是多次大赦,他们居然不知恩图报,气煞我也!”
“父亲,消消气!”长子姜安马上上去安慰姜维。
等姜维冷静侯,次子姜定宽慰道
“如今陛下明断是非,而且内朝有北地王洞悉敌人奸计,父亲定然无忧矣!”
“不错,北地王确实大才,远胜诸葛思远!”
姜安见气氛差不多了,便出口询问道
“父亲,此次密信说的是什么?”
姜维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句季舒(句安)只说魏国将要有大动作,以钟会为主,详细动作却未明说!”
延熙十二年姜维出攻雍州,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麹城。麹城在陇西郡与武都郡交接之地,运粮困难。陈泰率徐质、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
姜维前来营救,可陈泰不于他交战,而郭淮又进军洮水,姜维怕后路被截断,立刻遁走。句安和李歆孤军在外,只能投降。
季汉降将的来信,姜维居然不怀疑?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姜维数次北伐获得的战果中,也有句安的一份功劳!
看完密信后,机智的姜定最先反应
“莫非魏国是要伐我大汉?”
姜维想了想便摇头说道
“邓士载与我交手已有十数年了,我深知其用兵之道!”
“侯和虽败,我军却强,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因此多是钟会主持,意图攻我汉中!”
“若是大军袭汉中,只需坚守汉、乐、阳安关,定叫他困于汉中!”
“而我军在沓中,且武都、阴平皆多是内附羌族,其种人深恨魏国,定然不会协助邓士载!”
“只要我坚守几处险关,他敢进来,便断然出不去!”
姜维想的很好,只要敌人深入,那就以逸待劳,断其粮道!让钟会、邓艾也感受一下他的痛苦!
不过只是固守,却无法立功,那就浪费了一个大好机会,姜维想到了一个更好的点子。
“若魏国真的要大举伐我,定然会收拢雍、凉劲卒,不若在秋收之前,趁其不稳,攻其不备!”
姜维想要在魏国秋收之前,四处出兵收割魏国的粮食,这样根本不需要攻城略地,只要破坏魏国基础建设,那么汇集在长安、天水一带的大军就无法出动了。
搞不好姜维还能趁机拿下陇右,这样就能继续主持北伐了!
不过他这么做,肯定要安排重将守汉中,而且还要在阴平桥头安排大将!
目前汉中加上梓潼最多也就三万兵力,在他看来,只有张翼、廖化才有资格调度汉中防御!
于是姜维关于北伐的密信就交到了刘禅手中,这可把刘禅难住了!
“虽然朕不知兵,但大将军此举是否太过冒险?”
“陛下所言甚是,奴婢也这么认为!”
连黄皓都这么说,刘禅便有心拒绝,可是又怕姜维误会,于是便向黄皓问计
“朕该如何是好?”
如果没有刘谌之前关于杜祯的判断,刘禅搞不好真的会让黄皓去找他,现在嘛
“不若问问谌儿意见?”
“陛下英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