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军的历史横贯上百年,无数家族因战争兴盛,也有无数家族因为战争衰败,也许百年前的先祖还是一个军中校尉,但到如今却已成为军中的庞然大物。
北军的内斗开始,勋贵自有楚国公项城去应对,勋贵身居功勋,位有爵位,即便是降等袭爵,再传承个百年,以待时机,家族也不会因为战事停歇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但是战事停歇对北军的将门来说却是极大的“噩耗”。
因战兴,也因战衰。
没有了战事,这些靠着战争崛起的将门看不到前路,更看不到家族的未来。
苏策将军中老一辈的将军们都强令去职还乡,说是以待征召,但是没有战事的北军,什么时候征召他们就成了没有时限的空头承诺。
做为补偿,苏策新置七十五位紫衣将,这些紫衣将都是从三品的武官,老牌的二十家将门就占据了六十尊将位,还有十五尊将门留给了这些年为北军立下汗马功劳的新将门。
做为等级制度森严的军队,北军府也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给将门排了一个顺序。
而苏策也根据各家的等阶给予了相应的将位。甲乙丙三等将门都是老牌将门,甲等授五尊将位,乙等授三尊将位,丙等授两尊将位,至于新立的丁等将门,则是一门一将。
甲等将门:李,袁,呼延,许。
乙等将门:关、龚、黄、方、周、张、姚、独孤、徐。
丙等将门:童,余,孙,王,柏,高,刘,夏。
丁等将门:嘉,惠,鲍,郭,金,陈,车,桑,顾,樊,卓,汪,耿,刑,萧。
这七十五尊将位都是实打实的实权将军,如今北军府下置三座都护府,但是都护府却因为战事停歇,品阶也进行了调整,其中都护正三品,副都护从三品,如此三座都护府的府衙就放下了九尊将位,不过现在都护之位,苏策用的是从三品的紫衣大将。
因为原先的都护一分为三,每座都护府的防区兵力也各不相同,由北往南,冻川都护府北至冻川河北岸,往南延伸至狼烟山北麓,防区以原先三关外塞为基础,三塞往北延伸升格为城,苏策给起了左御,中御,右御三个城名,冻川都护府的治所就设在中御城。左右御两城各自增派一员紫衣大将守城。
至于冻川河与狼烟山北麓之间的土地,因为这里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所以并没有迁民开荒。
因为只有冻川河一条天险,因而防御的重点就放在百里外冻川河南岸,北岸以三座榷场为中心,设置了六镇十二戍,三十六堡,在南岸则设了三座守捉城。
最终形成了冻川都护府六城六镇的格局,配备兵力近四万人,紫衣大将五人。
至于三关都护府,则以已经被山脉中一长串烽燧堡串联起三座雄关为基础,辅之以狼烟山南麓三座关塞,构成三关三塞的格局,配备兵力约七万,紫衣大将七人。
至于定北都护府,则以定北城为中心,外围则是棋盘状的八座小城,如今升格为守捉城,守捉城外则是军屯,构成一城八守捉的格局,配备兵力为三座都护府之最,人员数量之最,计有正军六万,辅兵四万,屯军十万,而这十万屯军,则在之前由军户转为了民籍,因而算作配备兵力十万,紫衣大将人数却只有都护府三人,毕竟八座小城也容不下紫衣大将。
如此,北军府在戍兵力为二十一万,配紫衣大将十五人。
北军府所辖关内道,河东道,陇右十道的一百六十座折冲府,计八十万军户,其中关内道九十府与河东道六十府负责练兵,同时为三座都护府输送兵力。
而陇右十道十座军府,说是折冲府,但是却还有被苏策裁撤军户中的五万户军户,兵员配额为一府五千人,但是每座折冲府所辖地域却有军户五千户,民户五千户。
因而这十座折冲府名义上为折冲府,但是实则为军城,北军府却不会抽调这十府的兵力戍边,苏策也给这十座折冲府高配紫衣大将为折冲都尉,说是练兵,实为统兵防御西军。
这么多实力剧增的折冲府,让兵部插手,北军府可是不乐意的,身具灭胡之功的绯衣战将们就被苏策下放到了除陇右十州的其余一百五十座折冲府中,为北军府掌管府兵。
关内道河东道这两道折冲府,苏策是铁定不会让北军勋贵还有将门插手的,毕竟折冲府才是兵权的根基。
统兵的紫衣大将,苏策准备两年一期,每期二十五人,剩下的五十位紫衣大将,苏策也有安排,北军府为一府四院,一府指的是北军府本部,下设四院分别为参将院、辎重院、武备院,武库院。
参将院负责军事调动,辎重院负责辎重运输,武备院负责军械制作,武库院负责北军武库,每院五位紫衣将主事,一主四从,称为院帅,佐帅。
还有二十五位紫衣大将则在参将院听用,随时待命更替领兵二十五将与军府二十五将。
随着七十五位紫衣大将的履职,北军府也开始了正常运转。
不过处理完北军府的事情,苏策也该举刀了,项澜之前只是小打小闹,剪除的都是明面上的,那些藏身于后的人,一日揪不出来,苏策便一日睡不着觉。
虽然来自各方的线报早已经到了苏策手中,那些背后鼓动刺杀之事的人员名单也得到了一一确定,但是没有一个由头,这些人便动不得,杀不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