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圣人还会给自己三子四子封两位亲王爵,两位皇子年少出宫,镇压金陵,稳固大乾南方诸道,虽无战功,但是仅凭治理之功,也得封王。
如此,皇族才可恢复十六王府的威势。
所谓是十六王府,在大乾并不意味着十六位亲王,只是王府十六座,大乾的低级爵位有功即封,但是顶级爵位十分难得。
征战百年,如今也不过六座国公府,国公爵难得,王爵也难得。
首先必须是皇帝嫡子,其次必须有功在身。
到年底,三皇子封楚王,四皇子封越王后,皇族中有实爵在身的人也不超过二十人。亲王七人,嗣王三人,郡王三人,国公一人,县公一人。
自太祖赵真起至圣人钰民,帝六位,分别是:太祖赵真,世祖赵璋,仁宗赵垣寿,高宗赵昌安,穆宗赵英,以及当今圣人赵钰民。
七位亲王爵分别是:蜀王赵载校,楚王赵载标,越王赵载柏,宁王赵钰理,郑王赵钰义,唐王赵芳,彭王赵茂。
蜀王楚王越王是圣人赵钰民嫡子,宁王郑王是穆宗嫡子,唐王彭王是高宗嫡子。
嗣王爵分别是:韩王赵荷,梁王赵节,宋王赵蒙。
三位嗣王,乃是仁宗嫡孙。
三位郡王爵分别是:永嘉郡王赵仪平,南阳郡王赵信平,琅琊郡王赵武平。
三位郡王,乃是世祖赵璋曾孙。
国公爵只有一位,卫国公赵垚,乃是太祖次子雍王赵道曾孙。
县公爵也是一位,栎阳县公赵坦,乃是太祖三子晋王赵琛曾孙。
皇族按照等级划分为三类:一种是帝系,也就是皇帝子孙;一种是宗室,就是帝王的近亲;还有一种是远亲,也就是旁支。
皇室帝系,有五支,分别是太祖系,世祖系,仁宗系,高宗系,蜀王楚王越王,因为圣人赵钰民在世未定世系。
皇族宗室因为无实爵,而且多在乾州,所以名声不显。至于旁系血亲人数众多,着祖上荣光多有勋位,也都在乾州。
说起来乾州,因赵氏而兴,乃是太祖故乡,龙兴之地,因而地位尊崇,仅次于两都,此地不设官府折冲府,因而独立于整个大乾军政体系,自成体系,由大宗正掌控权柄,圣人遥领。
而北军脱胎于大齐陇右勋贵,还有北方诸道从龙之军,与乾州赵氏合力与九胡鏖战不休,齐传国于乾后,乾州赵氏摇身一变成为皇族,陇右勋贵为了不引起帝王猜忌,断了和乾州的联系,至此北军也和乾州赵氏分割,不过北军与乾州赵氏的香火情却是断不清的。
合则两利,分则两损,北军和乾州赵氏都不是傻子,这些年少了往来,但是在大是大非上,二者互为声援,是比北军和西军更为紧密的关系。
圣人赵钰民即是帝王,也是赵氏族长,更不可能暴露这样的关系,更不会破坏这样的关系。两者少联系,也只是避嫌。
说起乾州,说是一州,其实是除了两都之外大乾最特殊的地域,两都中,东都洛阳为工农商,西都长安为军政,而乾州则是一座没有城防的巨型军城,乾州半民半军,是比府兵更为纯粹的军户。
乾州六十万户,有皇族赵氏供养,做为天子六军的禁军府所出兵员多是出自乾州。
苏策曾短暂的于北衙禁军中领兵,禁军虽然久不见战阵,但是兵员素养却可以称为诸军之最。
于旧历北衙禁军相对应的是南衙十六卫,分为领军十二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遥领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洛阳两都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两都,地位仅次于禁军府的天子六军。
十六卫另外四卫是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
现在的西军有一部分来自是大齐的南衙十六卫,而现在的南衙十六卫则是百年征战积攒下来的功勋之后。
大改后,旧南衙十六卫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军府。不过十六卫军名却延续了下来,当然职责也一同沿袭了下来,说起来大改中,只有中军府稳坐钓鱼台,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如今文武格局已经稳定明确了下来,边军四府与内军三府代表了大乾军权所在。外廷三省六部与内廷九寺五监则是大乾政权所在。
文武格局清晰,文武两不相干,苏策这次去朝堂没有听到消减武备的话语,但是却不意味消减武备的事情不存在,兵部虽然多为将校出身,但是身上穿的却不是甲,而是文官服饰。
不过朝堂上苏策的突然出现,却是一个信号,大乾的军方,特别是北军对于武备削减的不满。
这件事情应该画一个句号了。
德胜楼中饮酒作乐,六部尚书却留在了皇宫之中。
圣人赵钰民没有等到想要的结果,因为苏策全程没有讲任何话,但是圣人赵钰民知道苏策想说的,等到得胜楼中的人散去,七军府不约而同的收到了兵部的文书。
四边府允许在驻地开采矿石铸造兵戈甲胄,由兵部监管,军器监营造。
苏策看到文书,酒也醒了一半,盐铁自古便是帝王禁脔,北军想要重整武备,北军在狼烟山脉修筑墙堡连贯三关时可是发现了不少矿脉,苏策迟迟没有让人开挖也是因为盐铁的重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