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帝横卧榻上,佯装睡着,不时眯眼偷看皇后唐昭批阅奏章。
一如往常,面对军旅奏折,万隆帝都能在第一时间回复。可是面对乱糟糟的文政,他就缺乏兴趣,颇显懒散,甚至把奏章丢给皇后去批。
虽然皇后偶尔会办一些偏向唐家的事,但总体看来,能做到公允。不得不说,唐氏门阀对子女的教育堪称优秀。而唐昭也颇有些火眼金睛,地方官员的心机,大体逃不过她的眼睛。
当然,万隆帝并不会真的放弃文政。
三省六部五监九寺,诸重要官职,都是万隆帝精挑细选的人。诸如大理寺卿、少卿、刑部左右侍郎等等。他只消看那些人的奏折,再听一听那些低品御史言官们发发牢骚,就能掌握文官集团。
他坚定认为,一定要听取最底层的消息。一个皇帝,若不能听到民声,他就是瞎子,是聋子,会让一些混蛋政策延续很长时间,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
要保证御史队伍年轻化,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五岁。只有年轻人才敢说真话,敢于向强权挑战,他们充满正义感,很容易被腐败、邪恶、愚蠢的表象激怒。
这人一旦上了年纪,要么老奸巨猾,要么顾虑重重,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厌恶官场,就不再适合当御史了。
显然,万隆帝从小受到的权谋教育颇有意义,让他早早看透人心,看透权力的本质。就比如使唤皇后批奏章,虽然皇后偶尔喊累,可如果突然不让她批阅奏章,她会因为失去权力而感到失落。她也会因担心权力消失,而对皇帝毕恭毕敬。
万隆帝就是在“赋予”和“剥夺”之间捞取他想得到的好处和乐趣。
“酆王上奏,说韩氏要分家。期间细则,请皇帝御览。”
唐昭看酆王的折子,见极大利好,忍不住把折子放到赵恬面前。
赵恬眯缝着眼睛,单手拿起奏折看了看,随即丢到一旁:“没时间等他们去卖土地。告诉赵蒙,代替我把韩氏、樊氏、钱氏召集起来,跟他们要钱。若没有现钱,就拿粮来抵。”
唐昭问:“要多少?”
赵恬坐了起来:“我让兵部统计,这般时候还没个结果。”
赵恬闷头想了想,道:“唤曹峒来议。”
“那妾退下了。”
梁朝皇室能允许三财阀不断壮大,是有原因的。从高祖皇帝开始,就意识到官员腐败无法避免。让这帮官员替国家赚钱,他们的贪污总和,甚至超过国库收入。
贪官太多,又不可能挨个抄家,所以他们贪去的钱就不好收回来。不如支持财阀,财阀内部虽然也有腐败现象,但整体看来效率更高,而且能把钱聚在一起。
养活财阀,就好比养猪。天下太平时,财阀吃食,如今万隆帝要打仗,没钱,就要动刀了。但如何动刀,颇有学问,总不能把三家逼得逃离梁朝,因此还要给他们些甜头。
比如敕封爵位,并保证他们的财阀根基。
而皇室与财阀的联姻也正在进行,可万隆帝的姐妹不够用了,于是他要从一些亲王家里过继一些姑娘过来。都说过继儿女,万隆帝玩得新花样,过继姐妹。
燕亲王的小女儿赵珺已宣布入宫,住进韩太后所在长秋宫,接受太后教诲,并敕封公主。将来会嫁入韩氏财阀。而给樊氏和钱氏准备的公主,也在甄选当中。不过这时唐皇后要求,公主要住在安宁宫,接受她的教诲。
此时万隆帝正与唐氏、孟氏、西门氏三军阀讨论出兵的事,据说已到选将阶段。
万隆帝亲自点兵,玄甲军、神策军、飞虎将、虎贲军名将尽出,坚决要打赢这一战,夺回燕云十六州。
……
许多衙门,只有一上午的办事时间,到下午,但凡能跑的官员都跑掉了。只留下几名通判坐镇大堂,一些主典苦哈哈地坐在书房里,处理一些应急事务,或跑腿通传。
而苏御史则是大理寺里的混混儿,每日早晨去秦礼书房点卯,装模作样的忙一上午,中午堂食,然后就走了。言说去察院写折子,或去民间采风,其实他就是跑出去闲逛,或办自己的事。
不过最近苏瓶也在酝酿写一道折子,要对得起御史身份。若长时间不递折子,皇帝会觉得这人尸位素餐,搞不好这官就没了。但这并不耽误苏瓶闲逛,闲逛时草拟腹稿,晚上回家闲暇时再提笔去写。
听说夜无良在招教徒弟子,只招女子。
苏瓶饶有兴致的去参观,背着手站在大殿前,看那些女子展示武功。
一开始苏瓶以为“教徒弟子”是一个词,后来才知道,教徒是教徒,弟子是弟子,是两码事。而夜无良对“教徒”“弟子”的定义,被大教主万乘圣君,写在教义当中。听说夜无良的教义经常修改,不断丰富细则。
以前,唯命是从的夜孤鸿,什么都听大教主的,可这次她好像变了。大教主让她专招漂亮女子,可是在夜孤鸿的招募令中,并有特别提及相貌。
今日有四名女子,来古刹大殿前接受武艺考验。
正所谓行家看门道,夜孤鸿亲自选拔,必不会看错。而经过她招入的弟子,管理起来就要比原来那些调皮捣蛋的家伙容易很多。
比如卢三娘,以前身份比夜寒霜和夜孤鸿都要高,那时夜氏姐妹称呼叫卢三娘为三姐,卢三娘管夜寒霜和夜孤鸿叫大夜子、小夜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