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余继登离开的背影,朱常洛也舒了口气。
他这么做,其实也是抄袭后世的纪检制度。
虽然,不敢说后世的制度是多么的优越,但是比之以前的监察制度,后世的纪检制度,无疑是进步的。
汉唐之时,那时候监察制度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但是,那时的统治者们对于监察重视程度也是毋容置疑的。
汉时,作为最高的监察官员御史大夫,还曾是与丞相,太尉等齐的三公。
在地方上,汉朝也发明了刺史制度,用来监察地方官员。
但是,到了西汉末年之后,由于天灾不断,皇帝和百官们开始迷失自我,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谶言纬语之上。
进而导致了汉哀帝更改帝号和王莽篡汉这样的政治闹剧不断上演,直到东汉建立,谶言纬语的威力还在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态。
后来的皇帝们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监管,就对刺史放权了。
本来刺史是位列于太守之下的官职,但是,经过乱世之后,刺史竟然成了凌驾于太守之上的地方一把手,压制了太守的行政之权,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这也就导致了掌握官员监察之权的刺史,变成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野心家来源之一。
后来,又经历了浮浮沉沉几百上千年的演变。
到了朱元璋这里,他创造性的将御史压制成了位卑而权重的清流代表,并赋予了他们风闻奏事的权力,可以听风就是雨的任意攻击朝臣勋贵,为朱元璋巩固皇权提供了极大的舆论支持!
一开始,这些御史们在朱元璋的高压统治下,他们或许还能保持一心为公的态度。
但是,随着嗣位之君的权柄天然的弱于开创之君的事实。
位卑而权重的御史,自然也就成了限制皇权,打击异己的重要的势力;成了士大夫阶级地主阶级的喉舌和代表。
皇帝的权威被清流们践踏,哪怕是像嘉靖皇帝这样的权术高手,最后还是被这般御史们给逼的招架不住,躲进了西苑之中修仙问道,靠着遥控严嵩这个一时巨奸给他当白手套。
但到了最后嘉靖皇帝为了自己的名誉,他还是拔掉无情的把严嵩给抛弃了。
由此可见,明代的御史言官到底是有多么的嚣张!
即便是皇帝他们也不怕,哪怕是被皇帝打了梃杖,他们也不怕,他们甚至还期待着能被梃杖打一顿,然后把梃杖换来的伤,当成骄傲的资本。
这样的心理,说实话,放在任何一位有点羞耻心的封建君主头上都是无法接受,最后只能破罐破摔,躲着不见这些像疯狗一样的御史言官。
这也是为什么明中后期的奇葩君主扎堆原因。是因为他们真的玩不过这帮能说会道,且不要命的文官们。
所以,他们只能躲在后面荒唐着过着自己的一生,并用太监去争去闹,维持自己权力不失。
可以说,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意义的内耗,才把大明王朝给活活耗死了。
现在朱常洛利用一捧一踩的PUA套路,先将都察院御史风闻奏事的权力拿下。
只要将这个权力给拿下之后,朱常洛才能像一个正常的执政者一样行驶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不然的话,他的皇权是要被打折了。
午门外。
王锡爵等五人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
正当他们想要歇口气的时候,他们就看到前方有一片绿油油的颜色正朝着午门大踏步过来。
这不用想,就知道这片绿油油的颜色正是赵正德刘大用等带领着的近百号七品绿袍御史。
“萧大亨!你快....你跑快,去制止他们!”
王锡爵上气不接下气的直接对着比他年纪还大的刑部尚书萧大亨,这样说道。
萧大亨听到王锡爵的声音后,他差点一个白眼翻过去。
皇太子明明让内阁去制止都察院这帮铁头娃,怎么到了午门这里后,王锡爵就把锅甩到他头上了。
而且,剩余的三位内阁阁老,也是这般眼神的看着他。
尤其是他一直仰赖为靠山的王家屏,这时候居然这样把锅甩了过来。
王家屏喘着说道:“快去....快去,不能...不能让这帮御史来午门!”
萧大亨瞬间都要被内阁这几个不当人子的“小年轻”给气死了。
一行五人,就他年纪最大。
但也就他不是内阁成员,所以,在这一刻,他就成了被内阁支配的存在。
这让萧大亨打心底生气,瞧不起这四个仗势欺人,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内阁阁老。
萧大亨喘着道:“不行了,老夫年纪了。再跑就要暴毙午门了,到时候老夫就更对不起皇太子殿下了。”
这时候萧大亨也摆烂了,他也不怕什么内阁不内阁了。反正都这么大年纪了,早晚都要退休的人。
还怕他们个锤子啊!
所以,萧大亨也不在称呼自己为下官了,直接以老夫自称了。
萧大亨这句话直接把王锡爵等四人气的翻白眼,这就是不懂规矩!
但是,看着赵正德等御史们越来越近,这时候,王锡爵和其他三位阁老也没工夫给萧大亨上规矩课。
于是,他们四个一咬牙又开始朝着赵正德那边跑去。
萧大亨见状,也顾不得自己年纪有多大了,他也强撑着跑过去。
此刻的赵正德走在众御史前面,晨起的阳光照射在他的身上,仿佛是正义之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