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呢?众老汉神色莫名,没明白他什么意思。
最初盐场是多家灶户集体劳动,谓之“团煎”,共用煎锅,如今有的灶户维持不下去,沦为雇工,而稍微富足的灶户则招募灶丁,变成手工作坊,他们几位目前仍旧是这种思维。
柳湘莲想大幅增加产量并降低成本,需要实行规模化经营。他看着众人说道:“改建盐滩的成本有几户承担的起?能维持多大面积?况且许多施设不是个人能建的,比如沿海堤坝,难道不建堤坝等着海潮吞没?再者,晒盐环节众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产量会更高。”
“这……还请大人明示。”他们仍旧没明白过来,暗生猜测——难道是想恢复团煎制?那对他们而言可大大不利!
柳湘莲道:“很简单,由盐场全部灶户组成合作社,众灶丁共同生产,共同参与分配。”
师傅们眉头紧皱,他们是灶户中较为富裕的一部分,怎甘心和其他赤贫灶丁一样待遇?
柳湘莲知其顾虑,笑说道:“别着急,先听本官说完,不是要没收你们资产,也不是恢复团煎。这是为了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建设盐滩,官地和私地一体囊括,对于占用的私地会进行估价,待盐场建完后也评估盐场价值,进而核算诸位灶户所占股本,其余股本为朝廷所有。
合作社内部,由全体灶丁投票选任‘场长’,并经盐场大使任命,负责管理日常生产。生产成果除了供应盐课和各项杂税,灶丁负担的丁课也由盐场承担,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全体灶丁按月发放薪酬,年底另有奖金,占有股本的灶户还会发红利。
当然,因改建资金是借贷的,税后利润要优先偿还贷款本息,期限暂定二十年。以上这些都会拟定章程,以明文形式予以规定。届时你们几位,凭着参与盐场建设的资历,担任骨干应该不成问题,待遇比寻常灶丁好上许多。”
一席话说下来,几位师傅听得入了神儿,感觉脑子很乱,反应不过来,总之似乎是很大的手笔!
说的简单些,就是组建公私合营的盐业公司,灶户如有实物出资则占一定股份,什么都没有的就只能做打工人,每月领工资,年末领奖金。
对灶丁而言最大的好处是丁课由盐场负担,效果类似摊丁入亩,灶丁负担大为减轻。
“不要紧,这事儿可以慢慢想。晒盐成本比煎盐低许多,产量会暴增,盐场肯定越来越好,你们年底的分红也就越来越多,远胜自家单干。”
几位师傅想了想,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立即答应,只说还要考虑。他们薄有资产不假,其实不值一提,也只能维持温饱而已,所以怎么选很清楚,不过是一时难以改变习惯罢了。
就算他们有意见也不重要,这年头得服从官府!按照朝廷律法,这些草荡地、灶地甚至锅具并不是私有的,最初是朝廷划拨灶户使用,他们没有所有权,私造煎锅的行为更是违法!换言之,朝廷随时可以收回和罚没!
而后开始谈些技术上的问题。柳湘莲指着图纸,上面示意修建盐池,分隔为高、中、低三段,相应的面积由大至小,海水次第流入后曝晒,最后水干结盐。
“这等法子,多长时间可出盐?”他问道。
毛大寿道:“大概需要十二天。”
“时间太长了,”柳湘莲不满意这个效率,摇了摇头,“中间下场雨就会全部泡汤,现在又没有防雨的办法。我看可以筑为九段或七段,缩短蒸发时间,快速出盐。”
“这个道理我们也懂,建设成本怕是会大增。”毛大寿面色迟疑。
“不妨事,长远来看更为有利。”柳湘莲就此拍板。
一位白发苍苍的周师傅提出异议:“这样做还有问题——占用的地界儿太大,得往陆上延伸,高度就会增加,只靠涨潮时涌进的那点儿海水怕是不够用。人工送水需要的人手太多,耗费的人力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得不偿失吧?”
其他几人也点头赞同:“是这个儿理儿。”
柳湘莲笑了笑,这一点儿他已经想过,且有应对之策。
“稍后我会请工匠制作风力水车,到时就立在边儿上,通过风力日夜不停地把海水抽进盐田,可以部分代替人工。”
“风车?什么模样?能提水多少?”众人好奇,也很感兴趣,眼中精光闪闪,这可都是赚钱的门道。
风车技术很早就有了,盐场利用风车提水则要到清末才会出现,现在全凭人肩挑手提。不过这个问题把柳湘莲难住了,他只见过图片,并不了解风车真实大小和实际效果,还要和工匠商议。
“不急,我会让工匠来做。其他还有什么问题?”
几位师傅这时不敢小看柳湘莲,毛大寿捡着实际存在的问题,说道:“平整场地,开沟挖壕,都是体力活儿,现在煎盐不能停下,盐场挤不出这么多人手。”
“这个更容易了,我已派人去招募,准备组建一支三千人的施工队伍。”
“三千人?!”众位师傅惊讶出声:“盐场灶丁还不足千人,这……”
他们相顾而视,担心这些人会留下不走。
柳湘莲看了看这些老汉,哈哈一笑,“是不是担心他们来了会占你们的位子?这些人先在这里建盐滩,完了还要去其他盐场,等长芦各家盐场改建完还要去两淮。即便盐场都建好了,还有草荡地需要人耕种,总之不会和你们抢饭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